小魚將重新擔任 Archive 雜誌亞洲編輯聯絡人

7 月 / 27 / 2012

分享自己的專訪是令人害羞的,況且我不是什麼了不起的人物。不過,因為要宣告我的任命,Archive 雜誌在官方網站上刊出了我的專訪(請大家務必點過去幫我按個讚,不然目前還很少亞洲人在看,歐洲人應該不 care  我的。)我也利用這機會說明一下我的新工作(舊的工作目前都還繼續作,請勿擔心)。

Jacqueline Archive

今年坎城創意節時,遇到 Archive 的 CEO Sandra Lehnst——我沒見過她,因為我離開 Archive 時她才加入。但這些年來她一直持續跟我聯絡,除了寄一堆雜誌給我,每年都說希望在坎城時見個面。但是坎城創意節的現場真的很忙,而且最主要的是好像也沒什麼理由一定要見面。因此,連續好幾年,每年都說「好啊,來見面」,每年都沒見到面。

今年的坎城,有天深夜我一個人在電梯裡,門打開時,一位女生走進來,身上穿著 Archive 的T-恤。門關上了,我們那小小的旅館的小小電梯裡剛好只有我們兩個人,我就說:「Archive?」她說,「對啊!」我說:「你是誰?」她當時嚇傻了沒立刻回答,我直接伸手抓她的坎城入場證過來看她的名字——果然!(因為她一走進來我就有預感了嘛!)我說:「Sandra,我是 Jacqueline 。」當時兩個人當然很高興,終於遇到了,但故事很可能也就到此為止,因為當時兩個人都超級累的,只有又約「那我們來見面」跟「好啊。來見面」。不過,就在次日晚上的頒獎典禮,坐在 VIP 區第一區最左手邊的我回頭一看,Sandra 正坐在我旁邊那一區的最右手邊,中間只隔著走道。原來那天的頒獎典禮領獎人比較少,大會放早到的人進去坐 VIP 區,Sandra 才會因此出現在那。

因為還有很長一段等待時間,我過去打招呼,Sandra 告訴我,其實,Archive 的發行人 Michael Weinzettl  一直希望我能重新再幫他們採訪,一直說,這些年來沒有人做得像我當初那麼好。我可不可以考慮一下,不用像當年那樣花那麼多時間,只要花一部分時間,可以考慮一下嗎?…… 當時我其實沒想很多,被人稱讚(而且是被 Archive 多年來的主編,現在的發行人,我當年將近 10 年的老闆 Michael 稱讚耶!),心花怒放的我大概只想了 10 秒鐘就說,我考慮好了,答案是 「Yes」。

當然,後來大家就歷經一番討論,到底要作些什麼。事實是,我離開 Archive 這些年,他們幾乎已經完全失去和亞洲以及華文讀者的關聯性。我也必須獲得坎城創意節的理解。Archive 的日耳曼人們真的很強勢,我還在跟坎城主席溝通時,他們馬上寫信去跟坎城說:Jacqueline 是我們的亞洲代表,她去 Spikes Asia 時請給她記者證。坎城也回敬:Jacqueline 是我們的官方代表,她不需要(你們的)記者證……我則在中間流冷汗~~)不過總之,六月下旬開始談到現在七月底就達成共識,算是相當迅速。

除了繼續擔任坎城國際創意節(以及旗下主要是亞洲創意節、亞洲實效營銷節、亞洲數位廣告節等)台灣官方代表,我也將重新扮演 Achive 亞洲編輯代表的角色。在這個工作上,每年我會作一個大專訪。(Archive 每年僅有的六篇專訪中的一篇。)每個月寫一篇
「誰是誰?」(Who’s who?)
http://www.luerzersarchive.net/content/show/id/53448 介紹(主要是亞洲的)創意人;並在下面的三個主題:
影片作品
http://www.luerzersarchive.net/content/show/id/53506/dow/1
系列廣告
http://www.luerzersarchive.net/content/show/id/53533/dow/2
以及數位創意
http://www.luerzersarchive.net/content/show/id/53513/dow/4
)中選一個主題寫一篇報導。而相對地,除了固定報酬外(是的,我終於重新開始有領薪水的工作了!),我也獲得使用 Archive 所有內容的權利——這對讀者來說應該是最大的加分!(第二大的加分是,大家可以把想要寄給 Archive 的作品檔案直接寄給我。我來幫大家介紹給 Archive。——但是請先準備好英文說明~~)

這個新的職務,將會帶給我與亞洲和全球創意重新發生許多對話的機會。就像我在這篇 Archive 專訪中所說的,我其實是個比較害羞的人,和 Archive 的合作會給我一個理由和藉口,讓我能主動去和我喜歡的作品的創作者聯絡。現在,當我看見喜歡的作品時,可以不只是欣賞和分享,還可以跟創作者聯絡;到坎城創意節或是亞洲創意節時,我也可以名正言順去跟創意人約採訪和聊天。當然,亞洲聯絡人,對亞洲創意的意義,是有人可以向還是以歐洲人為主的刊物解釋亞洲的創作。我恰巧中文很流利(真的相當好喲!),對於介紹華文市場的作品與創作者當然會特別有幫助。

對我個人來說,當我還是個非常沒有經驗,英文說得很破(現在也好不到哪去啦!),而且只有在台灣的華文媒體工作過的年輕記者時,Archive 讓我擔任他們一年只推出六篇的「訪談」專訪者,讓我拿著在全球廣告界通行無阻的門票,見到當時全球各地的廣告大師,讓他們親自為我上大師課。Archive 的主編,現在的發行人 Michael Weinzettl,從 1997 到2006 年,將近 10 年間,每天都跟我交換好幾封 email,細心、耐心地修改我的英文專訪和文章,稱讚我,以及直率地教訓我;也讓我每年到柏林去,在他的工作室晃蕩。他在我的專業養成中扮演過非常重要的角色。我很高興能重新有導師可以學習。

最後簡單介紹一下 Archive 雜誌,全名是 Lürzer’s Archive (Lürzer 是創辦人的姓,他前兩年過世,目前 Archive 雜誌屬於在他過世後成立的基金會所有)一年出版六期,目前有國際版、美國版,和德國版。之前我曾經幫他們創辦過中文版,後來我離開之後他們經營不下去,目前在與第四還是第五號合作夥伴洽談中。(應該是相當不錯的合作夥伴。)

Archive 雜誌堅守傳統平面媒體,也堅持持續用最佳印刷、大開本,與最好的紙張表現作品,每期有 90 頁的內容都在介紹傳統平面廣告作品,也另外介紹 60 件影片廣告作品,去年開始也開闢數位單元,每期介紹 15 件數位廣告作品。

每期 Archive 雜誌由 2,000 到 4,000 件平面作品、和 300-400 件影片與數位作品中選出刊登的作品。不過目前數位作品是由「客座主編」來遴選——每期邀集一位如伊藤直樹這樣的數位廣告大師來遴選當期介紹的數位作品。

Archive 雜誌還出版如《全球最佳 200 位廣告攝影家》這類的特刊。特刊大概每年出1-2集。Archive 雜誌大概全球有近 4 萬份訂閱,特刊有 1 萬份訂閱。而網站每天大約有十幾萬人點閱。其實網站內容很精彩,(除了我的專訪以外),我會開始固定選些內容來跟大家分享。大家有什麼精彩的作品,也可以跟我分享囉!

Leave a Reply